劇本 從劇本到寫作
劇本是「一劇之本」,提到戲劇和創作,還是要
先談劇本的構思與編寫。李老師提到一部由同學創
作、曾參演香港學校戲劇節的劇本《明天的足跡,
我們還在》給他很深刻的印象。「當時蘇屋邨正值清
拆重建,同學就地取材,以屋邨變遷為主題,探討
舊事物經過歲月的洗禮,到底是歷久常新,還是會
被人淡忘。」同學反覆討論,結論是:所謂「懷舊」,
不只是保存舊建築,而是對社區懷有歸屬感,以及
對區內人情有所懷戀──立意很有發揮的空間。而
令人驚喜的是,同學還會把家中長輩對昔日屋邨的
印象融入劇本,例如1960年代雅麗珊郡主訪港時
在蘇屋邨種植了一棵樹,同學便把這棵樹設定為全
劇的象徵,寄寓居民像大樹一樣植根邨中,安居樂
業 。「 寫作也好、創作也好,切身的體驗很重要。從
生活中取材,同學才有深刻的感受,寫出來的劇本
自然真摰動人,演繹效果也會更好。」李老師簡言道
出創作要能動人的關鍵。
談到寫劇本和日常寫作的關係,任教中文科的
李老師信手拈來幾個例子:「同學寫文章時,形容人
憤怒的狀態,很多時只會用一句『他憤怒了』作簡
單描述,但戲劇主要以對話帶動情節,同學寫劇本
時,須把人物的言行具體地呈現出來,最直接的方
法就是代入人物心理,想像角色在特定環境和身份
下會說甚麼、做甚麼,這就是語言描寫和行動描寫
了。」有趣的是,老師不必刻意要求同學運用甚麼手
法,同學創作劇本時因應演出需要,這些設計都會
自然發生。
劇本以情節先行,劇情編排妥善合理是好劇本
的必備條件。李老師留意到同學寫劇本常犯的毛
病:「他們總會把故事開頭寫得宏大、吸引,但結尾
總是草草了事。」情節鋪排虎頭蛇尾,語文老師在改
作文時也屢見不鮮。究其原因,是同學未能處理好
故事的轉折點,以致劇情突兀、難以圓場。所以,
李老師與同學構思劇本時,會引導他們留意故事
起、承、轉、合的關係,角色之間的衝突是否鮮明
突出而又合乎情理──說着說着,同學又學到了寫
記敍文的技巧。
思源.2021. 11月號
8
《明天的足跡,我們還在》
於香港學校戲劇節中榮獲
傑出劇本獎。
同學在戲劇演出,需要
代入人物心理,並透過
表情及動作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