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思源專輯
我們不應被一個故事所困,同時亦不應
受限於一種寫作計劃。為了給予同學更大的
創作空間,不妨運用「加、減、乘、除」的 方
式設計各式題目,讓同學自由選擇,加以發
揮。以席奶奶的故事繪本為例,題目可以是:
面對討厭的事,要懂得問「為甚麼」
相比最終能否打敗黑夜,席奶奶用自己的方式
和黑暗世界盡情交手的情節更加精彩。同樣地,面
對「討厭」的事情,有主動提出質疑、不隨便服輸的
態度更為重要。如果孩子能以這種態度面對寫作,
老師就不用每次都像「拉牛上樹」般上課。
或許老師也有過這樣的經驗,我們愈想將最
「有趣」的寫作方法告訴同學,反而愈使同學的文章
趨向沉悶和單一。畢竟,再多的教案都只是條瘦繩
子,拉不動這些在「標準答案」的淤泥中裹足不前的
小牛。要讓同學喜歡寫作,還是先讓他們自己主動
發問和思考,找出寫作的方向,組織內容,然後完
整地表達出來。
想像不設規限、畫面充滿巧思的童書是引發同
學發問意識的理想讀物:事情為甚麼會發生?角色
為甚麼這樣做?為甚麼不這樣想?⋯⋯透過各種問
題,增強學生的敏覺、流暢、變通、精進等能力。
惟有老師和同學時刻都問「為甚麼」,不囿於既定觀
念,指出問題癥結,找出解決辦法,才能在關鍵時
刻創造轉機。
「加」:增加角色、情節
「席奶奶要多養一隻動物,會是甚麼動物?」
「減」:刪減角色、情節
「如果黑夜被趕走,世界會變成怎樣呢?」
「乘」:將情節誇張化
「如果黑夜永遠不離開,會發生甚麼事呢?」
「除」:改變情節或情況
「如果奶奶討厭白天,她會怎樣做?」
小組切磋 互相加強「精進力」
遇上高年班或能力較高的同學,老師更可讓他
們二人為一組,互相為對方設計寫作題目,再經老
師敲定。如此同學除了訓練寫作,在設計題目時也
能突破既有的思考模式。
運用小組形式進行寫作課還有一個意義,就是
提升同學的精進力(Elaboration)。在《討厭黑夜的
席奶奶》中,席奶奶的好伙伴老獵狗一直陪伴她作各
種嘗試。只可惜老獵狗沒有親自告訴席奶奶:其實
她不用趕走黑夜,只要晚上好好睡覺,明天一早,
黑夜就會離開。同學寫作的時候,不但要有源源不
絕的構想,也要懂得客觀判別構想的好壞,更細緻
地思考。
同學完成文章之後,可以透過分組互評,互相
問對方:「為甚麼不可以這樣?」一同找出文中不合
理、不妥貼,或有錯失缺漏的地方,一同思考改善
的方法,逐漸培養自我反省、自我精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