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思源專輯
撰寫多本兒童文學專著的學者河合隼雄在《故
事裏的不可思議》中曾描述這樣一個情境,說明孩
子從「不可思議」中會生出故事。一個孩子這樣問:
「媽媽,為甚麼蟬一直唧唧叫呢?」母親沒有即時
「搬出」有關蟬的生物知識,而是以同樣的好奇心反
問孩子:「為甚麼呢?」孩子想了想,便說:「因為
牠在叫媽媽、媽媽呀!」
孩子聽到蟬鳴,馬上聯想到「牠在叫媽媽、媽
媽」,不但是對於「不可思議」的事情獲得了「解
答」,更反映了他無論發生甚麼事都會找媽媽的心
情。孩子發現不可思議的事情,運用自己的方式解
讀,就是在練習創作故事。
童書是 藏許多「不可思議」的地方。以童書引
導寫作時,不用指定學生要注意甚麼情節,而是鼓
勵同學找出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用自己的語言
回應,催化成自己的故事。
延開知面 加強「流暢力」
很多時候,學校不但要求同學在一定時間內寫
出合乎要求的文章,還不可以陳腔濫調,這很講求
同學創作時的流暢力(fluency)。流暢力不足令很多
學生寫作時進入瓶頸,繼而討厭寫作,運用童書教
學可以加強同學的表達能力,在日常課堂中訓練流
暢力。與其由老師帶領所有同學看同一幅圖畫,用
同一種方向閱讀、回應問題和寫作,不如好好運用
童書自由多變的創作風格,讓孩子選擇自己的閱讀
方式,例如讓同學獨自或分成小組,選擇最感興趣
的圖畫,描述當中的內容,或由
他們自行決定由哪一個部分開
始閱讀,並按照自己的理解,
講述完整的故事。
與此同時,老師和其他同學不只是當「聽眾」,
也要向講述故事的同學發問,例如詢問故事的背
景、人物、情節等,延展這個新故事的「知面」。在
過程中,「聽」和「說」的人都可以訓練即時分析、
組織、歸納和表達能力,提升限時寫作所需的流暢
力。
引發聯想 連接虛構和現實
童書往往 含豐富的聯想,有超乎現實的場
景,也有異想天開的情節,不但吸引小朋友閱讀,
更是值得累積下來的創作素材。
老師可以透過問題發掘同學的聯想力。比如席
奶奶消滅黑夜時,她為甚麼要這樣做,換言之,她
把黑夜聯想成甚麼?她掃掉屋子裏的黑夜,大概是
把黑夜當成垃圾、灰塵了;她把黑夜煮成湯,可能
是把黑夜想成最討厭的芹菜、胡蘿蔔;她會否還把
黑夜想成亂糟糟的羊毛、吵鬧的小嬰兒、頑皮的貓
咪,所以才想出各種「趕走黑夜」的點子呢?這些想
像也許看起來天馬行空,卻都是依照席奶奶本來的
性情和生活環境,將「黑夜」、「討厭」、「恐懼」等抽
象的東西,透過某種特徵的聯繫,以具象的事物表
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