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思源專輯
影片帶動寫作 連繫寫作與生活
在影像教學興起前,圖像一直是教寫作的主要
素材之一。圖像可以用作「前設引導」,以相片、圖
畫、流程圖等形式、刺激學生思考和聯想。以往談
到影像教學,不少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教育電視」
這一類由官方製作,向同學提供各種學科知識的影
片。隨着科技發展,影像製作普及,各類型的影像
資源如雨後春筍,老師信手拈來,便可成為寫作教
學的潮流。
影片比圖像優勝的地方在哪裏呢?第一,影片
聲畫俱備,充滿動感,相比靜態的圖像更吸引,也
較有效從視覺和聽覺引起學生思考;第二,圖像只
呈現定格的畫面,而影片則可把一個時段的情境,
通過畫面、聲效的變化,讓學生在感官上有更多元
化、更完整和更真實的感受。
鍾老師和林老師均表示,最能帶動學生寫作的
影片是描寫人物或景物一類,因為這些影片往往能
解決學生寫作描寫文的困難。林老師指,學生缺乏
相關生活經驗,平日又疏於觀察生活事物,無法把
細節具體地呈現在文章中。加上他們詞匯量不足,
在描寫景物時無法運用豐富的詞語把景物的細節,
如色彩、線條、光暗等勾勒出來。
因應學生的弱點,兩位老師認為在影片的畫面
和聲效配合下,有助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以中一
寫作題目〈颱風下的街道〉為例,林老師指颳颱風
時,學生多留在室內,欠缺在街上觀察的經驗,對
行人在風雨中活動的情況也感到陌生,很少能作仔
細的描述。而鍾老師表示,當老師播放一些颱風天
的片段,例如有記者冒着颱風在街道採訪,連安全
帽也被吹走,人們在海邊觀浪,行人被強風吹得搖
擺不定,更有送貨工人的貨品被吹走等等,這些片
段都令學生非常難忘。學生在看過片段後才下筆,
就能更生動和細緻地描述相似的畫面。
此外,兩位老師還會運用與作文主題相關的影
片,希望通過影片的情節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在
抒發情感時便會更真摰、動人。林老師以中四級教
授鍾怡雯《外公》一文為例,文章記述作者童年時與
外公相處的片段,表達她對外公的懷念及二人之間
的深厚感情。在閱讀課文後,老師要求同學描寫一
個親人,並抒發對他的情感。「我們播放了台灣的一
個電視廣告,叫『阿公的電視機』,主角小時候跟外
公相處,感情深厚,可是長大後要到外面發展而離
開家庭。外公雖然感到孤單寂寞,但幸好孫兒沒有
忘記二人的感情,最後更當上了主播,還送了一台
電視機給外公,讓他每天都可以在電視新聞報告中
見到自己。故事十分感人,這份感情與鍾怡雯所抒
發的親人之間感情也有所呼應。」播放與作文主題相
關的影片,能讓學生勾起日常生活中相關的經歷,
從中篩選適合的片段來寫作。
阿公的電視機(電視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