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思源專輯
日)當導賞員,我按習慣會製作
一本詳細的「導賞手冊」,集合了
所有相關的文章,並從中勾出貫
穿主題的主線,那次我定下的主
題是《且聽東區談歸西》,皆因北
角也屬於老區,加上有好幾位生
前活躍於此區的著名香港作家如
也斯、金庸、劉以鬯、陶然辭世
後,都是在這區的香港殯儀館舉
殯,本來我想通過這些作家生前
敍寫該區生活的文章,以及過世
後的悼念文章,幫助學生綴結關
於此區的歷史感應,所有材料有
近四十篇之多。誠然,我不期望
學生在短時間內可以消化全部篇
章,而是希望他們之後可以把我
特別圈點出來的景物跟文字在想
像中化合成特別的「心象」,成為
「地區文學」的酵母。怎料,我之
後應主辦的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之
邀,參加了成果檢討焦點小組討
論,當中有一位初中的參加者直
言自己不太能掌握當中的作品意
,原來是因為材料太豐富,太
着重「闡述」該區的歷史面貌,沒
有機會給學生的「感情」冒出頭來
化合。這對於我之後再導賞文學
散步,顯然是一個很
好的提示。
小思在《文學與
影像比讀》的前言中
闡釋道:「我在中文系
開設此科,目的在強
調對香港現代文學精
讀與細察,糾正一般
話。」11 要確保這種對話的成效,
最好能在散步前讓學生先細讀文
本,安排學生聚在一起討論,並
不是要尋求答案,而是讓學生不
會因過分理性而埋沒問題。
而在散步時,原來畫圖較拍
照或文字可更好地「催化」觀察和
想像:「畫畫卻需要不斷觀察,
掌握特徵。我覺得這類訓練應該
由幼稚園開始,從小培養,也需
要有人在旁提示,不然小朋友便
不知從何學起。觀察還是最好從
小學起,人長大後視野變得『散』
了,就很難集中,也無領悟。」12
我親身實踐過這種「手繪觀察
法」,發覺對啟悟創作有莫大的助
益,寫出了多篇配上了「考察手
繪」的「地 誌 書 寫」,都 收 入《影
之忘返》這帙散文集中。我的手
繪記錄模式比較接近江啟明和歐
陽乃霑那種,間中會加入自己的
想像,這些就是覺得更可貴的「化
合效果」,所以讀到Stella So 的
《粉末都市》,便真的看不釋手。
我喜歡她常將樹的恣意生長加到
畫中,例如畫「清拆中的喜帖街」
時,她在一幢唐樓的天台先加了
一棵開滿紅彤彤大花的許願樹,
旁邊還有一家廟;而每層分為左
右兩個窗戶,左邊是「新式喜帖
11 黃燕萍:〈在春天裏描塑春天--從小思著
作初探其教學面貌〉,《香江文壇》總第33
期,2004年9月。
12 見《曲水回眸--小思訪談錄(上)》(第二
版),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8,頁38。
人粗疏的閱讀及觀看習慣,刺激
他們『發現問題』,並對問題加以
思考詮釋。另一方面,希望能使
看慣影像的人,回到文字的細心
閱讀,又使看慣文字的人,探索
已經無處不在的影像與文字的關
係,使他們遊走於二者完全不同
的媒介之間,不易向一邊傾斜。
於發現問題後,尋根追源,再加
解讀詮釋,便有所得的喜悅。」9
原 來「影 像」和「畫 面」,有 助 他
們「發現問題」之餘,也有助學生
消化,這大概就是吉洛里所謂的
「獲得知識的知識」,亦是教學理
念中常提及的「能學--元認知
策 略( Megacognition)」的含義。10
只是「發現問題」需要沉澱時間,
需要時間去讓感受跟學生的想像
化合,無論是「文學散步」還是
「影像對讀」,都要時間讓學生甩
棄過往的束縛,讓心裏的情感可
以流暢地流出來:「小思以為,
一次散步,可以是人與自然的一
場對話,與風景對話,可以挽救
都市人過分理性的闕失。在教學
上,『散步』的心緒與行徑,可以
讓教師與學生在學科的領域裏作
自在而無拘束的遊歷、貼合與對
9 盧瑋鑾、熊志琴主編《文學與影像比讀》前
言,香港:三聯書店,2007。
10 Barry. J. Zimmerman 的四格方陣(Matrix)
所列的四個自學步驟:1 想學--學習
動 機(Motivation)、 2 肯學--學習行
為(Behaviour)、 3 能學--元認知策略
(Metacognition)、 4 會學--認知策略
(Cogn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