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2021. 11月號
16
這種聯想力是描寫事物、景物,以及表達感受
時需要掌握的。文學上固然有不少常用的聯想,例
如「星星」像「鑽石」、「微風」像「温暖的手」,但是
經常運用這些「聯想組合」,會令同學逐漸失去聯想
力,寫出來的文章也千篇一律。通過童書的示範,
可以引導同學觀察事物的特徵、掌握自己的感受,
將許多看似沒有關聯的事物連接起來。例如,如果
某位同學討厭白開水,他會教席奶奶「倒掉」黑夜
嗎?如果同學討厭青豆,他可以「彈開」黑夜嗎?
如果孩子能張開這張想像和現實、抽象和具象的大
網,他們便可網羅更多心中的想法,並且流暢地表
達出來了。
擴充詞庫 完整地表達想法
豐富的詞庫對於流暢、完整地表達想法也十分
重要。不過,童書不一定以文字為主,字量也許不
及教科書,學生似乎無法單從閱讀童書學習更多詞
匯。的確,童書不如教科書般,按照預先編排的學
習重點,帶目標地教授各種語文知識。然而老師
可以在回應同學時,滲入課外詞語、修辭技巧等。
例如席奶奶用黑夜煮成的湯是甚麼味道、甚麼顏色
的?──大概是「臭烘烘、黑漆漆」的;席奶奶給黑
夜唱催眠曲──她的歌聲是怎麼的?──可以是「輕
柔的」,也可以是「低沉的」。同學可以一邊聽老師
示範,一邊記下聽到的詞語,在接下來的寫作功課
上運用所學,透過不斷聆聽、反覆使用,掌握詞語
的正確用法,把詞語納入原有的知識系統,逐漸建
立和擴充自己的詞庫。
運用童書教學並不是要提供寫作的範式,而是
將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化成良好的語境,讓同學將
知識集合或扣連起來,加強記憶。日後,當同學要
寫類似主題的文章時,就可以憑藉曾讀過的故事、
看過的圖畫,連繫要用到的字詞、技巧,表達心中
所想。
逆向思考 「為甚麼」不可以
有時同學慣於輸出「標準答案」,對於同一道題
目、同一幅圖畫,大家寫出來的文章也大同小異。
即使他們做的是創意寫作練習,很多時都只守在既
有的寫作框架內,習慣了「倒模式」的寫作框架,自
然是不利創作。要同學擺脫寫作的慣性,就要訓練
他們的變通力(Flexibility),習慣多向、逆向思考,
希望他們除了問「為甚麼會這樣」,也會問「為甚麼
不可以這樣」?
老師和同學可以多探索圖書中的不同人物,從
文字、圖畫中感受角色之間的關係和張力,代入不
同的人物角色,將故事「重新演繹」。例如故事原
本是從席奶奶的角度說起,「為甚麼不可以」從「黑
夜」、「貓頭鷹」、「老獵狗」、「月亮」等角度演繹這個
故事呢?在變換視覺的時候,同學要代入不同角色
來思考,還要構想角色的背景、角色之間的關係,
催生出更多「畫面以外的畫面,故事以外的故事」,
習慣用更加廣闊的視野觀察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