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思源特稿
小書屋空間有限,賣甚麼書
要慎重考慮,選書不容易,也只
有邊做邊摸索。在開業之初,Eric
未有明確方向,各類書籍都賣,
交了不少「學費」。幾個月下來,
他發現小店缺乏營運定位的話,
難以經營下去,「樣樣都想做,
就樣樣都做唔好。」他決定主打
售賣自己喜歡的歷史書,其次是
文學書。「有些歷史書一看便知道
銷路不會太好,但也會購入一兩
本。」Eric 認為小書店要做的是替
顧客選購好書,而不是去迎合大
眾口味--暢銷書在連鎖書店買
就可以了。漸漸下來,讀者知道
店內主打的書籍種類,便會經常
來光顧,Eric 再因應這些顧客的
閱讀口味和需要去物色新書⋯⋯
經歷過這樣的培養過程,書店的
風格就此長成。
店內盡是歷史文學書,主題
和內容似乎都超出了學生的興趣
和能力,能吸引學生來嗎?Eric
想了想,說:「不要預設哪些書一
定不受學生歡迎,或學生一定看
不來哪些書,總有學生喜歡讀歷
史和文學。」回應簡潔明確,就
是相信自己的眼光、讀者的品味
和書本的力量,「對」的顧客就會
到來。Eric 特別希望年輕人到
訪他的書店,書店也有提供
學生買書折扣、半價參
加讀書會等優惠,詳
情點進面書、IG
就知道。
人選書 ‧ 書選人 ‧ 選書人
「閱讀時代」顧名思義是指
「應該/適合閱讀的時代」,店主
Eric 說還有第二層意義:「閱讀需
要專注和投入,我們生活在社會
裏,身邊發生的事都必然與自己
有關,不能置身事外,我想讀者
可以通過閱讀去『閱讀』這個時
代。」Eric 堅持開設實體書店,就
是想讀者在電子化、碎片式閱讀
的洪流中,找到一處讓人專注、
投入閱讀的寧靜空間。
Eric 本來從事資訊科技行
業,轉為經營書店,沒有浪漫的
理由,就是工作重複沉悶,想跳
出舒適圈。他喜歡看書,早已
萌生開實體書店的想法,亦已購
入了不少書籍,然而疫情爆發,
計劃被打亂,惟有先試營網絡書
店。「疫情穩定後,有天在家工作
時,忽然覺得不要再拖了,想做
便下定決心做吧。」念念不忘的
迴響,讓「閱讀時代」的種子在去
年十二月播下。
大數據時代的另類走向
IT 出身的 Eric 經營書店,重
視的卻不是數據,而是人。「網
絡書店靠大數據分析讀者口味、
計算銷路而去選書無可厚非,但
這樣的買賣卻過於機械化。像買
衣服一樣,在網上看和到店內試
穿,感覺肯定不一樣。」他尤其珍
視小書店中店主和讀者獨特的互
動體驗,「我們(店主)憑經驗去
介紹書本,即使不合讀者口味,
也可能讓他們接觸到較少閱讀的
書類,有新的啟發和體驗。」
Eric 推薦中學生讀的書
趙曉彤《翔》(貳叁書房,2021)
作者以獨特的視角描繪
香港的雀鳥,所有圖片
均由作者拍攝,一鳥一
故事,把自然生態書寫
融入文學,題材有趣,
可讓同學從另一個面向
認識香港。
蘇苑姍《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
(香港文學館,2021)
青年作家蘇苑姍的抗癌
日誌。話題雖然沉重,
但同學從中可看到作者
雖面對痛苦仍頑強抵抗
的意志,以及對生命的
思考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