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2021. 11月號
20
無雷近之處,實可互為參照,發
揮互相推動的效益。
給「文學散步」發展作好了足
夠的學術論述的鋪墊後,本文接
着會以 Stella So 的《粉末城市--
消失中的香港》手繪作品集和劉
斯傑的「香港彈起系列」的幾款立
體書,分別作為「記錄人文史跡」
和「地區文學發展」兩端的策略借
鑑,並以筆者個人導賞地區文學
的經驗作串連,期望能為香港的
「文學散步」在學術論述以外,添
一點實踐經驗的概括,讓這種「範
式」在矛盾中變得立體,顯現「演
進」的活力。
讓城市的粉末聚結出歷史的
感應
之所以選擇《粉末都市》作
為「記錄人文史跡」的示例,除
了由於此畫冊明確透現出要搶救
式記錄快將化為「粉末」的地景
的志願,更重要的是畫冊包括了
畫師的主觀投射,當中包括分鏡
技巧的運用、特效鏡頭的模擬、
宏觀和微觀的疊影、想像與實景
的融合等美術加工,令作品呈現
出「人」置身其中的活動(包括思
考和感受)痕跡--正是「空間」
(space)轉變為「地方」(place)的
過程紀錄,也正是前面所謂「獨特
歷史意義」的呈現。《粉末都市》之
前,也有不少畫家以速寫素描配
上短文形式來紀錄消逝的事物,
例如江啟明的《香港舊事重提》和
歐陽乃霑的《一筆一畫一
生》,但由於是圖文截然
劃分,所以情感表達上顯
得較為冷靜和內歛,我必
須強調不是說這些處理手
法是較《粉》的多重特效
遜色,而是想帶出進行文學散步
時,學生的認知還是那種圖(地
景)文(相關作品)截然分開的狀
態,如何能引導學生從一時一地
的生活場景中感受文化的氛圍,
再跟自己的想像結合,並輻射出
《粉》中那種充滿個性的「心象」
呢?從我多年擔任文學散步導賞
員的經驗可知,這是難度相當高
之事--但是否由於翳悶喧囂的
街頭不利於集中精神聽講,我們
便放棄將學生內在的情感導引出
來,給學生帶來新領悟?那麼,
是否戴上電腦目鏡看「虛擬實景」
來得更划算?究竟《粉》中,有沒
有一些表達技法可挪移來作「文學
散步」的導賞策略?
《粉》中的手繪多是「由內至
外」的景象,這是跟其他素描速
寫畫集最大的分別,例如在第一
輯「一幢幢」中,作者繪畫了多
幢舊式建築,其中有好幾張都是
香港獨特的「唐樓陣」,就是由好
幾幢連接起來霸佔整條街的龐然
巨物。繪畫太子新填地街的唐樓
時,作者不是側重於如實呈現建
築物的外型,而是讓老樹的特粗
枝幹從建築物橫伸出來,另外作
者記道:「兩年前開始看到逐漸有
店鋪遷出,2004年2月時所有玻
璃窗都長滿了寄生的交叉膠布,
2005 年4月再去時已看不到這幢
舊樓了。香港有趣的文化總是長
出腳來遠走高飛。」8 所以有些地
鋪門口長出了腿,但並非像豹一
樣纖瘦有力的「飛毛腿」,而是大
象的四趾粗腿,全都顯現出如「巨
人獨眼」的樹木紋理,如此構圖
便讓人感到整座建築物正欲逃遁
拆卸命運,但無奈已像老樹一樣
扎了根,整幢唐樓即使對於「象
腿」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腿上
的「獨眼」則顯示了神經兮兮的神
色,彷彿在搜尋進擊的巨螯何時
到臨似的。只是樓上的住客卻神
態自若,大多是泛着微笑,有些
還閉着眼狀甚陶醉地在享受透窗
的和風,似乎都沒有擔憂過清拆
的威脅,這個構圖的矛盾令畫面
充滿張力。我想說的是要成功引
導學生聚結對該地的感受,我們
不要奢望單靠一次「象徵式」的散
步可以成就。記得上一次我為中
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舉辦的
「東區文學散步」(2019 年1月19
8 Stella So:《粉末都市--消失中的香港(增
訂版)》香港:三聯書店,2021,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