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語
吸收與奔流
在
上次為《思源》寫「編者話」已是兩年前了,至於為何
有此兩年的真空,我想也不必贅述了。奇怪的是,
以往認為理所當然之事,現在幹起來居然會感到莫名的幸
福,這令我想起紀伯倫《沙與泡沫》中的兩首小詩,先來編
號 37的作品:
我們的記憶是一塊海綿,我們的心懷是一道河流。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都寧願吸收而不肯奔流,
這不是很奇怪嗎?
本期的專題正是關於「海綿的吸收」與「河的奔流」,我
們會談及如何以戲劇、影像、圖書和文學散步帶動學生輸
出。除了專題以外,四篇特稿也潛藏着同樣的祝願:〈撐你
們,逛書店去!〉中走訪的幾家特色書店,究竟是造就憩
靜吸收的盆圍,還是促成靈感汨汨冒現的河源,便端看尋
訪者的機緣。如果〈蝴蝶拍翼之後--我的澳洲工作假期
體驗〉是年輕心靈在吸收和奔流之間的徘徊試探,那麼〈繞
路與前行--憶單車賽道上的樂與痛〉便是李慧詩多年來
向大小國際賽事奔流的心得歸納。即使純然是鋪陳和分析
硬資料和數據的〈實用文的教與考--不過舊時相識〉也
是期望幫助老師吸收以往應對不同公開試的實用文考核的
經驗,從而理出新卷二應試訓練的大方向。
最後就讓我以《沙與泡沫》第194首的「一行詩」來總
結:「深度和高度僅屬直線上的徘徊;只有廣度才能在圓周
上運行。」不錯,成就「和諧大圓」正是奔流的終極意義,
這片大圓可成為這兩年社會傷口的護膜,讓它在寧靜中慢
慢修復結疤。吸收--奔流--成就大圓,正是這期《思
源》睽違兩年後,期望與留下來的老師共勉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