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帖樹成長圖
思源.2021. 11月號
22
店」的印製程序,右邊是「古式喜
帖店」;樓高六層,每層的窗內就
是一個工序;每個窗景就像一格
漫畫,既可觀又耐嚼,例如其中
一格一看便知道她溶鑄了《千與千
尋》中「鍋爐爺爺」的造型,令人
會心微笑。如在疫情過後,有機
會再當「文學散步」的導賞員,我
會鼓勵學生畫觀察手繪,應該可
以成為記憶結晶的核心,將平常
沒有留意,會飄散在歷史洪流中
的粉末凝聚起來。
讓城景從問號的底點彈起
「發現問題」既是文學散步的
重要鋪墊,那麼也值得細說一下
當中的訣竅--就讓我拿劉斯傑
的《香港彈起》系列的立體書作解
說。《香港彈起》是系列中的第一
本,初看書名,心底已在納悶,
我還以為不外乎是將香港的名勝
由於「彈起」的場景都展現
建築物的整體,甚至是「鳥瞰」角
度,所以說是「宏觀」層次,它們
就像是從「問號的底點」慢慢舒
彈起來的「蕨草」尖兒,給待考
證的問題先起一道易於回溯的告
示貼,讓人可輕易重温,遇到相
關的資料,便將之歸類在一起,
以便整理。這訣竅其實可以「牽
連」來概括,因為令場景彈起,
其實就是一連串的紙製機關互相
「牽連」帶動。它的功能就是吸引
注意,只要你打開關於該主題的
記憶匣子,它便會「彈出」,經常
提示你還有這道問題有待你去解
拆。「文學散步」其實是很容易為
學生貼上「牽連」的告示,只要將
看到的景物跟文本的描述片段有
機地聯繫起來即可,如果那碰巧
是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那城景
便會成為他記憶中的告示貼,每
次見到都會彈出來提醒他去回答
自己發現的問題。
在《香港彈起》中的「微觀層
次」,都是貼在「彈起場景」兩旁的
小冊,它沒有花巧的機關令它主
動彈起,甚至沒有彩色的封面,
建築以炫耀姿態一個個彈出來,
搏取青睞,這樣跟賣給遊客的呆
板手信沒有兩樣。只是我給封底
介紹的標題吸引住:「香港不是一
夜建成的。」背後其實隱藏着一
個問題:香港是怎樣建成的?而
介紹的小段內容中也嵌了幾個問
題:港人究竟如何在這些不見天
日的建築內居住?依山僭建的木
屋當真風涼水冷嗎?一朝入住政
府興建的公屋,小市民安居樂業
的夢又是甚麼呢?由此我便知道
這是香港人正嘗試解答自己累積
心底多年的問題,書內呈現的不
是香港堂皇的一面,而是木屋、
公屋,甚至是狹小的生活空間等
這些生活陰暗面。將書中六個
「彈起」的場景包括唐樓、木屋、
徙置區、九龍城寨、公共屋邨、
商住大廈,串連起來不單是作者
家族的搬遷歷史和作者的成長小
故事,更是香港的房屋進化路
線--整本立體書就是宏觀和微
觀兩道脈絡,以基因的螺旋狀態
交纏在一起,將讀者不同的共鳴
和想像都牽扯進來,令整個閱讀
過程產生相當繁富的「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