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細聽思潮
使是『掘頭路』都要炸開。」畢業後領取薪水,劉偉
成第一件事便是還錢,卻沒料到幹事竟拒絕他,只
着他日後幫忙有需要的人。這番話他銘記於心,多
年來不時資助後輩,更被朋友笑稱是「水魚」,他反
駁正是當時身邊有很多「水魚」幫助他,遇到家人以
外的温暖,他的創作路才能走到今天,「文字帶給我
的不只是作品,而是帶我進入恩情的圈子,大家都
在延續一條情義的鏈子,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
從第一次成功到第二次成功,
需要穿一千次拉鏈
第二個「影子」,是孤獨與枯燥。自小面對孤
獨,使劉偉成長出想像的翅膀。他就讀聖彼得小學
下午班,五年級時喜歡看書的大家姐婚後搬離西環
的家,兩個哥哥都出國讀書,他獨處的時間變得很
多。他經常跑到爸爸的中藥店,躲在閣樓玩「記憶
的遊戲」:俯視店鋪右側一排百子櫃,考驗自己能
否記得每格抽屜內擺放哪些藥材。小時候家裏曾經
窮得只能「腐乳撈飯」,他在不同地方打過工,造
汽水蓋、造錶帶、穿膠花、穿拉鏈,這些都難不到
他,「最難的是把拉鏈頭穿進拉齒中,好多時都穿到
生『雞眼』。」劉偉成說,最難捱的是沉悶、枯燥的
工序,如果耐性不足、暴躁地完成工作,其實是在
懲罰自己,倒不如邊做邊想像,使工作變得玩味一
些,訓練自己在平靜的心態下度過乏味的童工生活。
兄姊離開身邊,獨自成長、獨自闖進文學的世
界,這些年來沒有想過放棄嗎?劉偉成說自己有像
牛王頭一樣的狠勁,小時候往街上、山上亂跑,跌
倒便用口水舔舔傷口,站起來再玩,「生命中有很
多東西,不能期望一種下去便開花。當你穿一千個
拉鏈頭才能賺取一元,你便知道有些事情要做一千
次才有下一個機會。成功往往視乎你能否堅持多一
會,之前受過別人的恩惠,不能辜負他們對我的賞
識和信任,所以只好繼續努力。」
認識劉偉成的人,或讀過羅貴祥為《果實微温》
撰的序,都知道劉偉成書不離手,甚至練得在一趟
車程寫成一首詩的「神功」。東京奧運落幕,運動員
背後的辛酸開始受人關注,「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
功」一話雖老土,卻十分適合用來形容劉偉成走來
不易的創作路。小時候家住西環,中學就讀聖保羅
書院,理科班的尖子競爭氛圍令他難以喘息,反叛
少年常常躲入圖書館看詩集,巧合下讀到何紫創辦
的山邊社出版王良和的詩集《驚髮》,後來更透過青
年文學獎幹事認識王良和,終決定棄理從文,轉校
至王任教的中學重讀中五,預科轉修文科,踏上創
作之路。開始不易,堅持更難,這條路上他需要與
三個影子博弈、共處。
文字帶給我的是……
帶給我的是……
第一個「影子」,是家人的反對。從名
校理科轉校讀文科,對一名少年來說
是人生重要的分岔口,心情忐忑少
不免,對劉偉成來說,他需要放棄
的東西更多,「有種感覺是自己的
決定與家人的期望拉鋸,當中機會
成本很大。」他口中的「機會成本」,
指放棄讀理科,跟放棄從事工程師、
醫生、會計師等專業畫上等號,家人當然
期盼劉偉成可上流至專業中產,偏偏他決意走不一
樣的路。說到家人,劉偉成不自覺地低下頭來,指
頭撥弄案上的模型。幸好,在他義無反顧地投身創
作的路上,感恩有人扶他一把,使他在這場跟家人
的博弈被「將一軍」之際,得以解圍。
新校位處薄扶林,劉偉成憶述當時家境清貧,
每月只有三百元作零用錢,扣除車費後,餘錢連買
飯盒也不夠,王良和知道了,便邀他到華富邨的居
所用膳,青年文學獎的幹事更是每月湊錢給他當生
活費,「這種恩情令你覺得這條路一定要走下去,即